2014-09-03

《Baseball is a religion》矮牆 ‧ 距離

賽前打擊練習,無論何種票價的球迷,都能近距離接觸球場與球員
         
文/Jeffrey Yang
/Jeffrey Yang

棒球場是球員完成夢想、孩子們接近夢想的園地,當球迷和球場幾乎沒有距離,彎下身子就能觸摸綠油油草皮時,棒球就不只是一項競技賽事,而是更貼近民眾、成為球迷生活中的一部分。低護欄的美國大聯盟球迷,讓球員和球迷更靠近,反觀台灣球場都以大片護網擋住球迷,彷彿將球迷隔絕在外,更擋住球迷的熱情。





Ichiro奮力擋住強勁邊線安打時,幾乎要撞上場邊球迷,球員近在咫尺
                 
美國大聯盟(Major League baseball)共有30座球場,由各球團設計,展現球隊特色;對美國人而言,棒球賽就是日常生活,即使球員年薪足以買下好幾座小島,球團卻得讓球員與球迷沒有「隔閡」。球場設計相當重要,走遍23座球場中,內野的低矮護欄,就是連結球員和球迷的橋樑。

賽前約2小時至1個半小時,球場便開放球迷進場,大人、小孩無不衝向內野區,欣賞球隊打擊與守備練習,站在矮牆旁往前伸展,幾乎可以摸到草皮或紅土;或者可以蹲下來,仔細觀察大聯盟球場的草皮是多麼平整。因為大部分球場內野護欄高度都很矮,大約只有成人的大腿高度,連小孩子都能拿著手套站在護欄後方,近距離欣賞球員練習。

球員練習後,常會在內野觀眾席開「小型簽名會」,平時只能遠觀的球員,只有一牆之隔,當然能吸引球迷進場。Colorado Rockies的主場Coors Field充分利用如此設計,安排在傷兵名單的球員,賽前舉辦約半小時簽名會,你可以和球員合照、要簽名,簡直是額外的收穫。

水手隊球員Tom Wilhelmsen賽前在內野替球迷簽名
            
大聯盟如此設計讓球迷在比賽中增加許多樂趣,若界外球滾到邊線,伸手就能搶到比賽用球(當然你得先付一筆可觀的球票錢搶到邊線位子),球僮也會直接把界外球送給邊線護欄旁的小朋友;不過此球場設計的缺點,就是腦充血的球迷看到球就彎腰撿,往往撿到安打球,變成「干擾比賽」,這時就只能乖乖跟工作人員離開球場了,簡直「樂極生悲」。(Boston Red Sox的小球迷,8月24日就是太爽快的干擾比賽,懊惱不已。)

矮護欄的好處之一,球迷偶爾可以和球員有「第一類接觸」,今年球季後就要退休的“ The Captain” Derek Jeter,最有名的守備之一,就是2004年為了接界外球,從游擊區一路飛越三壘邊線護欄,摔進觀眾席的「流血五星級表現」,除了關心他傷勢之外,不少球迷都趁機摸摸他的手阿、腿阿、肩膀阿,機會難得XD 當然得拜老洋基球場的傳統-低矮邊線護欄所賜。場上也不時出現球員和球迷爭搶界外球的畫面,牆當然得夠低。




因為大聯盟球團要賺錢,得想出各種讓球迷願意掏錢進場的誘因,多花一點錢,又能靠近球員、靠近球場,不少手持季票的球迷,就是要坐在邊線旁,視野和球員相同,增加看球樂趣;即使買不起昂貴內野票,開賽前也能站在內野護欄旁,欣賞整座球場風光,看球員練球,趁機要簽名,都是踏進球場的動力之一。

這兩天到桃園與新莊球場考察,發現台灣的內野席都蓋得老高,護網圍繞三分之二內野觀眾席,別說賽前要找球員簽名,比賽中都會被護網擋住視線,即使如義大犀牛販售球員席,也只能坐在幾乎是兩層樓的內野席,遑論和球員互動。

新莊球場的護欄,將球迷遠遠隔離在外,彷彿兩個世界

台灣球場幾乎都是如此設計,除了沒創意外,某部分應該是為了避免球迷被飛球擊中,衍生出的法律與賠償問題;但百年歷史的美國職棒,卻願意拉近與球迷的距離。台灣球場護欄的高度,恐怕就反映棒球與一般民眾的距離吧。


POST GAME(按編,這稱它賽後報導吧XD)
第一篇文章,就選擇看似不起眼的棒球矮牆,實在是在美國棒球場流浪後,回到台灣,我彷彿成為籠中鳥,被巨大、醜陋的護網、欄杆罩住,我替進場的孩子們難過,他們只能遠遠看著球員打球,而主事者卻不曉得,當矮牆降低了,或許就多一位孩子,熱愛、投身棒球事業。



KNOW MORE:
《夏日的棒球夢》 https://www.facebook.com/jeffreybaseballtour
Major League Baseball http://mlb.mlb.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