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0

周育潤的設計裡有著smooth的平衡狀態



文 ∣ 劉祥蝶Show.D  圖 ∣ KEV Design、設計師企畫聯展

如果從2010~2013短暫在台灣設計圈期間,問我現階段台灣代表的設計師有誰,冒著得罪諸多圈內朋友的風險,我應該還是會秒答:周育潤,沒有之一。



這樣應該有算報答他在我出發日本之前無料收留我在他的辦公室一年的恩情吧。(大笑)



泡泡沙發@晶華酒店 ( photo credit: KEV Design )


第一次接觸到周育潤,是在加入台灣設計圈之前,人還在水深火熱公關公司裡擔綱宜蘭某個生活美學活動的專案。爾後,因為設計師企畫聯展的關係,與目前檯面上具有代表性的幾位台灣設計師,周育潤Kevin、徐景亭Gina、駱毓芬Judy、林曉瑛Sally、廖軍豪(小熊)……等,有比較近距離的接觸。

對,他們在展覽前置期都超怕接到我電話或是看到我出現,我負責的是催作品、討設計理念以及要個人介紹等討債鬼的工作,以致於至今仍會沒大沒小對這些「老師級」的設計師們大呼小叫。

(前老闆alan痛心表示:你這個人從來都沒有「有大有小」過吧。)




《 映Reflection 》2009設計師企畫聯展從主題「雨」延伸,雨天時想停下腳步看看水窪中的倒影,所發想的體重計概念設計。( photo credit: 設計師企畫聯展 )



























真正比較熟,其實要到2012年辦公室位子搬到中山創意基地,與周育潤創立的KEV Design 作鄰居,他才開始被我糾纏上。當時因為加入設計公司進入第二年,很多大小事都很有自己的想法,經常和設計師思考衝突或無法理解,總是怒氣沖沖跑去和周育潤大肆抱怨與批評一番。

不過,畢竟是個經過風浪的台灣代表設計師(我內心認定沒有之一)Kevin幾乎都會給我很多新的思考方向。他從來沒說過我想的是錯的,而是會從我看不見的角度重新翻轉,再一次解釋或是分享他的意見給我。

雖然討論的當下我很少會承認他比較高明,我們也很少會有意見一致的時候,多半都要再相互唇槍舌戰個半天才行。不過回到自己辦公室位子上,重新再咀嚼一次他所提出的論點,總是會讓我覺得:啊~周育潤的腦子果然很好啊!不單單只是從設計的層面來思考,他會更廣泛地看到社會背景與未來可能性。


2012聯展主題「智慧型手機」所設計的《指令》膠帶,把常用的指令放在膠帶上,當膠帶被使用時,讓人會想touch的user interface,好像讓一件沒有生命的物品活了起來。( photo credit: 設計師企畫聯展 )


設計得好或不好、高明與否,在經過這些年走跳,我在內心也會有一些評斷,很大部分的判斷來自周育潤給我的影響。在他的設計當中,幾乎沒有所謂的跟風趨勢、為設計而設計,多半來自使用行為或文化意義的合理性,如果要用一個單字來說,我想會是「smooth」。

舉例來說,乍看到《指令》這個作品時忍不住嘲笑他說,Kevin你是江郎才盡,還是真的很想利用展覽來賺一點奶粉錢?

他一臉正經地說,如果你是iPhone使用者,很可能會被制約地忍不住想要按home key、按密碼或是滑開解鎖,這些動作和你使用膠帶時為了貼牢的動作是一致的,才會選擇這些icon而不是其他的,載體也才會選擇膠帶。這樣的設計才是合理的,而不是為了話題或是引人注目才這麼做。

(可惜他問錯人,老娘用的是老派黑莓機啊XDD)


in & out保險套包裝 (2010) 增加一凸點,讓使用者靠著指尖的觸覺,在不需要視覺輔助下,也能正確迅速地使用,讓整件事的流程可以更順暢。( photo credit: 設計師企畫聯展 )這是我個人非常期待商品化的東西XD


除了總是可以在理論上說服我之外,Kevin另一個讓我無話可說的是,他很會寫文章。寫得很會,並不是那種寫感性到有點矯情,或是字字珠璣講得設計可以拯救世界般,Kevin寫的是一種樸實不華麗,但是精確寫到點的那種。

設計師畢竟是圖像式思考,要寫一篇起承轉合的完整文章其實是有點強人所難,不過當時我在主編《設計‧AROUND》這本書時,Kevin看我早也寫、晚也寫(害他辦公室電費一度飆高到我很良心不安)在我提出「你寫一篇經典設計的稿子給我。」的任性要求時,不但乖乖接受、還在沒有催稿的情況下主動交稿。(他說,畢竟坐在我旁邊的壓力實在太大XDD)

稿子完全沒有讓我失望,幾乎一字不改的情況下刊出。節錄一段深得我心,快要讓我崇拜死他的段落,也讓大家看看:

竹製品在台灣的傢具發展中,雖有其重要的歷史地位,但卻在快速的經濟發展中被遺忘。它沒有隨著時代變遷所進化,中斷在四根竹管當作腳,平鋪竹片當作面的基本公式之中。 
「43」的出現,就好像是某天早晨,當你一如往常跟鄰居大嬸打招呼時,頭一抬,突然發現她變成像是林志玲一樣性感,這時才驚覺,原來經過進化也能將平凡的醜小鴨變成女神呀! 
收錄《 設計‧AROUND 》第壹章/物/每個物件都是設計,〈43,發揚竹文化與自然和諧的繼承者

Konstantin Grcic在工藝所Yii Project所設計的竹椅《43》( photo credit: 工藝所 )


寫到這裡,我希望大家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這位設計師。這其實也是做Those People的主要原因,大眾媒體報導會呈現一種樣貌,不見得會不真實,只是我是從幕後或是朋友的角度,看到更多外界所不知道的那一面。不過我還是有很克制沒有把他們交作品拖拖拉拉,賣商品懶懶散散,談合作亂七八糟那面給寫出來,當成是晚年寫回憶錄的題材好惹XD

這幾年看他自立之後做得很辛苦,也會為他做某些單位的展覽、被沒有什麼設計sense的長官嫌棄時感到不值,常常會有想要怒吼他,這就是你想做的事嗎。不過今天看到他前去多明尼加設計外交般的WORKSHOP旅程,在臉書上談到希望藉由台灣在竹工藝上的經驗,讓多明尼加在地設計師也可以發揮自我產品產業特色。

我才真正驚覺,周育潤在做的事,早已超越我們這些小情小愛太多太多了。


最後,不能免俗地要送上一支當年為2012設計師企畫聯展《智慧smart》所拍攝的幕後影片,因為太好笑了,也跟大家分享一下XD (請特別注目0:50左右)









周育潤 Chou Yu-Jui
www.yujuichou.com

現為周育潤設計工作室負責人,每日進行各式各樣的創新,以設計滿足科技生活的想像與需求。熱愛所有產品,設計領域從3C產品到傢具,從科技到文化。同時著迷於傳統工藝的時代淬練,希望透過設計,將工藝不單單留在文化資產的保留,更能以新姿態走入現代居家生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