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1-26

馮宇:好的商業模式才能將文化傳承保留

photo credit: 馮宇
文∣ 劉祥蝶Show.D 圖∣ 馮宇提供  *本文文摘出於台灣文化季刊《走台步》第16期

在採訪之前,就讀過許多關於馮宇的媒體報導,很難歸類他是哪一類的設計師,具體一點來說,他經常會在維護設計師專業與尊嚴的同時,也罵設計師搞不清楚商業運作;在做好設計的同時,他卻又能想到設計之外的操作與影響。

採訪之後,嗯,我想與其說馮宇是做設計的,不如說他是個director來主導事情走向會更適合吧!



想到要寫馮宇,得先談談下筆的動機。

這週最吸引我關注的一則新聞,南投即將開幕一個看得到合掌村、熊本城的桃太郎村,主打前進日本不用搭飛機,用心的童話世界等。看完的當下其實沒有太多的感想,從高雄駁二的抄襲金澤21世紀美術館的泳池、諸多不知授權為何物的農村彩繪村及基隆龍貓火車、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布袋高跟鞋教堂,族繁不及備載,大家痛心疾首呼籲,台灣沒有藝術創作了嗎?不知道什麼叫作尊重原創嗎?

講了這麼久,最終還不是一樣的事件不斷地重演,again and again。


商業與創作之間的關係與平衡點,這讓我想起了去年9月為《走台步》採訪馮宇與吳東龍時,馮宇帶給我很多新的想法與刺激。那一期,我們談的是台灣的文創園區,訪綱我也提得中規中矩,包含「你認為文創園區應該要有的元素是什麼」、「台灣做得比較好的文創園區有哪些」、「過去看過海外有什麼比較好的文創園區例子可以分享」。

基本上,光是馮宇與吳東龍這兩號人物,我個人覺得平平實實把答案填進去,稿子就不會太難看,更何況兩個人的對談篇幅才1400字(吳東龍還很好心提醒我,應該是1200字、你要寫個200字前言)結果這個專訪從馮宇回答了第一題整個導向就走歪了,哈哈!


photo credit: 走台步 / Milly Hung 攝

馮宇說,「我們可以討論一下『文創園區』的定義。比方說華山是文創園區的一種,那民間的觀光工廠算不算是?我覺得動物園就是一個文創園區,其實他們在做的事一直都存在,只是現在需要一個名詞來把他們框住,感覺附庸風雅一點,但其實本質是沒有改變的。」

他認為談文創園區之前,我們應該先了解蓋園區的目的是什麼。對一般家庭大眾來說,假日可以全家人一起出去玩,看看東西、買買東西,整趟消費算下來不是太貴就好,談到推廣或保留文化的精髓這件事,並不是大家在出遊之際還會想到的東西。

但是,重點在於所謂的文創園區在規劃之初,有沒有吸引人前來的特點,形成良好的商業規模可以傳承並運作下去,進而帶動當地經濟互動。馮宇舉例前年去北海道旭川的旭山動物園,因為地處偏僻,坐火車到旭川之後還要再搭一個多小時的公車,冬天下大雪,很少人願意專程跑這麼一趟。

就在乏人問津快要倒閉之際,園長突發奇想改變了「看動物的模式:他們把企鵝在固定的時間散步到定點,就是我們俗稱的放風;將北極熊、河馬的池子下半部做成透明的,讓平時看不見的部分活靈活現在我們的眼前。

很多動物的展示方式改變了,企鵝在東京跟北海道都是企鵝,但他們卻能利用自己的特點將產品展現出來,並且富有教育意義在裡頭,所以越來越多人慕名而來。



馮宇說,雖然只是個動物園,但如果要扯個「企鵝生態文創園區」好像也可以成立,只差沒有賣企鵝的鳳梨酥而已。(大笑)photo credit: 馮宇


不僅如此,因為來往的人變多了,鐵道公司便推出了動物園專車,在固定班次有四種動物主題的車廂,不論是叢林還是大草原,連座椅都因為主題不同而有所變化,小朋友都會指定要坐動物列車。這樣的經濟效益其實遠超過動物園本身,也連帶地帶動起整體經濟互動。


Show說,怎麼連動物姊姊都這麼可愛啊…(photo credit: 馮宇

我提出疑問,現在大家都在抨擊文創園區太過商業化,為什麼你卻仍然認為文創園區應該要以「事業」的角度來經營呢?


他提出了一個很重要的點,是不是一個商業活動在於「來到這個地方願不願意付錢、把一些東西帶回去,還付得很開心,算是很公平的交換。」文創園區裡的文化確實會有價值,但這些價值不足以吸引人掏錢來換,或是差異性不大、滿街都是,那會是讓人覺得商業化的原因。

馮宇在訪談中也提及不久前才去過的花蓮台糖糖廠(吳東龍:你怎麼一天到晚都在出去玩啊!)將保留下來的日式建築宿舍改裝成度假小屋,卻沒能保有關於製糖過程或是技術讓大家參與。雖然賣很多東西,但仔細看就會發現都是代工、幾乎沒有特色,「就連我們預想糖廠賣冰棒應該會很厲害,結果也還好。」(在場所有人都笑翻)

結果這趟花蓮之行,讓馮宇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在車站旁的冰店,用老式的製冰機做出來的甘蔗冰配著帶有柴燒香氣的豆花,那種單純的古早味就非常好吃。「就這樣保存原來的樣子就很好,因為他本身就夠好了,不需要刻意或是做作。我覺得像這樣的東西在台灣其實還有好多,只是都是璞玉還沒有被擦乾淨。」



馮宇提另一個他認為做得很不錯的是集集與日月潭之間的車埕車站,在公共空間融入歷史背景。(photo credit: 馮宇)


「大企業不是慈善機構,撥個一兩億來做文創園區一定有計算過。」馮宇認為,即便在帳面上門票收入或是商品賣得不好,如果整體行銷廣告效益大的話,還是可以做得起來。只是無論是政府機關或是企業擁有這樣的資源,如果能夠釋出與民間合作,增加目前台灣最缺乏的「企畫力」,才能創造真正的文化價值。

馮宇和我們分析,在國內旅遊,一家子的住宿交通算下來也是一兩萬,但去了這一趟卻覺得沒有什麼收穫的回來,就會忍不住思考,是不是應該加一點點去香港,或是再加多一些乾脆飛去東京,「留在台灣玩,不就是一個愛國心態嗎!(大笑)」




全文閱覽:download link


--
馮宇 YU FENG
設計企畫公司「IF OFFICE」負責人。工作內容包含商業廣告、書籍裝幀、唱片設計、包裝設計、商品開發、品牌形象規劃、編輯企畫、展覽創作……等領域。並於「學學文創」及各大專院校定期開設相關設計實務教學課程。






--
採訪後記:

或輕或重,馮宇在言談之間其實沒有放什麼沈重的歷史包袱或是文創使命,但一字一句談的都是讓這些文化優點的最大值讓大眾參與了解。我們不談設計可以改變世界、不談文創美學會讓下一代變成上流人士,不講文青也不要小確幸,而講得都是很扎扎實實關於我們生活一部分。

有一段馮宇談到去清境農場(他真的都在玩耶!)這個地方很妙蓋很多歐風城堡,但裡面卻可以吃到很正統的雲南菜,原來是因為當初為了開墾中橫安置榮民,所以開放山區做民宿,許多來到這裡的榮民是來自雲南,所以才有了這樣的混搭。他提到,整個南投擁有本省的、外省的,也有原住民的文化都融入在裡頭,自然景觀也很豐富、可以看見高山、大湖,以及歷史意義的林業。

所以南投竹山做桃太郎村是最適合的嗎?這幾年工藝所一直不斷推動竹工藝,仍舊無法成為竹山的代表嗎?


就像我最後在這篇訪談的短評所寫的:「文化創意」是一種貨真價實的生活實踐,如果我們沒有尊重並重視文化的根基,該從何建立起創新的運作模式?文創園區其實並不侷限在這個名詞的定義之上,若能清楚傳達概念、達到保留文化的目的,並且提出具有市場競爭的配套,那麼比現在好玩許多的「文創園區」應該就會越來越多!

我們的文化與歷史背景一點都不會輸給任何一個國家,我們的創作能量也絕對不比其他國差,
輸在於我們根本不認識自己的好,也不知道要如何去呈現,差在我們只想抄捷徑、炒短線快速獲得利益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