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5

《Baseball is a religion》球員-球團-家庭

職業棒球最高榮耀的棒球名人堂,代表尊重球員與紀錄

文/Jeffrey Yang 圖/Jeffrey Yang

當我望著各球場已故球員雕像,聽見全場歡呼基特(Jeter)的名字,我深信美國這個「棒球國度」,從底層到中央都用心維護棒球傳統,將球員當成寶,球員-球迷-球團,是家庭概念。台灣的球員,往往靜悄悄高掛球鞋,球迷恍然大悟時,球團不知道已經換血多少次,這些曾經見證台灣棒運發展的老將,已然成為歷史。

他們現在還看棒球,愛棒球嗎?


站在球場中央,環視觀眾席上歡呼的球迷,他脫帽、舉手致意,球團獻上花束,他的雕像在外野揭幕;高掛球鞋的時刻到了,他靜靜地走下球場,跟完美的職業生涯道別,這是屬於棒球員的榮耀。在場上、場下,甚至退休那一刻,棒球選手都是社會上「無價」的資產,即使只是一年領50萬基本年薪的球員,都應該獲得球團與球員最基本的尊重,因為球員不只是「商品」,更是用汗水與淚水拚到底的「人」。

從紐約洋基球場到波士頓芬威球場,今年退休的紐約洋基隊「隊長」基特只要站上打擊區,就會響起如雷掌掌聲(當然也有噓聲,我相信這是種種肯定),球迷高喊:”Derek Jeter~Derek Jeter~”,就是給準名人堂的基特最榮耀的退休禮。

另一位「隊長」,芝加哥白襪隊一壘手柯納克Paul Konerko)也光榮退休,雖然光芒不如基特,但他征戰球場18載,各球團歡送儀式一個也沒少。



球團將背號退休,表彰球員的貢獻(圖為勇士隊的退休背號)
7月底人還在美國時,正好是大聯盟「731」交易大限,球員來來去去,換球衣、下放小聯盟,就像電影「魔球」劇情中,奧克蘭運動家隊總經理Beane交換球員,如交易股票般「快、狠、準」,球員好似不受重視,僅是球團的「商品」。沒錯,在自由經濟的美國棒球市場,球員當然是吸引觀眾買票入場的「商品」之一,球員、球團和球迷都曉得。

但在資本主義下表面下的種子,是大聯盟與球團長期經營社區、慈善事業的成果,球員即使高高在上,年薪足以買下一座(N座)小島,和屬地球迷的連結,使球員充滿人性,即使如我痛恨洋基隊,坐在洋基球場,看見基特上場,還是忍不住起身鼓掌,因為他代表一個世代,也代表球員的價值:「無價」。

只有現役球員才能獲得殊榮嗎?那可不。聖地牙哥教士隊的「教士先生」葛溫Tony Gwynn),6月中因癌症去世,享年54歲,猝逝的消息震驚棒球界,我當時恰巧要造訪教士主場Petco Park,進場球迷無不身著葛溫球衣,站在他的雕像前,向他道別。球團在賽前舉辦追悼儀式,球員聚集在外野畫有背號「19」草皮區,默哀向葛溫及他的家人致意。



教士球員聚集在外野,背號19號旁默哀
很簡單卻隆重的儀式,讓我見證到球員與球團、社區的連結,退休後的球員,不一定進入球團工作或當教練,為何球團還要重視他們?因為球員身著球衣,就是球團大家庭的一員,聖地牙哥是葛溫的家鄉,教士隊是他的另一個家。如此的牽絆,已經不只是主從關係,而是「大家庭」的概念。

我看著螢幕上「教士先生」的封號,腦中回想起台灣職棒草創時期至今的明星球員,是否曾經在退休時擁有盛大且光榮的退休儀式?他們退休後,曾經回到球場,再次接受球迷的歡呼嗎?

球團寧願請許多不知名的小模開球,卻鮮少請老球員回家,讓他們重新站在投手丘上接受球迷致敬。好像球員退休後,就徹底跟球團與球迷說再見,斷了線。



名人堂珍藏鈴木一朗的球衣與球棒
這次流浪美國主要目的「2014年棒球名人堂入會儀式」,我造訪位於紐約州古柏鎮的「棒球名人堂」,這座由民間發起的博物館,蒐集棒球文物,舉凡漢克阿倫破紀錄的第715轟球、鈴木一朗連續10季擊出200安的球衣或首位非裔棒球員傑奇‧羅賓森的42號球衣,都是棒球悠久歷史的無價珍寶。全美國至今僅有306位棒球名人堂成員,更顯示美國對於紀錄的重視。(負責票選的棒球作家協會有很多奇怪的習慣就不談了)

望著一尊尊名人堂球員的牌匾,館藏豐富到一天都難以仔細欣賞完的棒球文物,再回想旅途中曾經看過,各隊退休球員的雕像,我感受到重視球員價值、棒球歷史、紀錄的國家,才能用「永續經營」的方式,讓這個「運動產業」長長久久,也才能讓更多小球員,帶著憧憬的心情,踏進職業棒球,「只要我夠努力,就能得到應有的價值與尊重」,夢想萌芽,成為努力的目標。



生涯擁有355勝的Greg Maddux(左二)加入棒球名人堂
2014年的日本職棒也歡送不少球員退休,例如日本火腿戰士隊的稻葉篤紀與金子誠引退儀式,關閉球場照明,將鎂光燈聚焦在退休球員上(日本真的好喜歡搞這招,他們不喜歡太亮嗎XD

球員潸然淚下,對滿場球迷發表引退感言,球員與球迷間已經沒有距離,因為觀眾席的球迷,就像球員的家人,一起懷念美好時光。






美日職棒球團都擁有自己的特色,球員不只是在場上拚命的選手,更承襲球團悠久歷史;球團可以不必在乎球員退休時是否需要舉辦盛大的歡送會,也可以視而不見,但就失去球員-球迷-球團的「家庭關係」。

日前看到文章《一千種冰張泰山的方法》,再想想這趟美國行感受到球迷與球團對球員的尊重,台灣真的重視球員的價值嗎?

以往,球團改組,都像打游擊戰,迅速且無理由的撤換總教練、球員,處於簽賭疑雲的風暴時,球團的動作起人疑竇。職棒賽場很現實,但老將有老將的價值,不少球員即使擁有十多年經歷,退休那一刻,也只能黯然退場。別說台灣最近才開始重視棒球文物、組織棒球名人堂當我們不夠重視紀錄,其實就是埋沒球員在場上的努力。



--

POST GAME:
有句話說:「台灣最美的風景是人」,但台灣球員在追夢與溫飽之餘,渴望多一點「尊重」。台灣歷經簽賭風暴後,球團擔心、害怕,不曉得哪位大咖球員是「未爆彈」,戰戰兢兢打拚的球員儼然變成「稀有動物」;在彼此不信任情況下,球員愈來愈難獲得應有的殊榮。

台灣社會應該靜下來思考,讓我們回到最純粹喜愛棒球的那一刻,讓這些認真打球的棒球選手,獲得應有的尊重,當他們退休時,能夠在球團和滿場球迷「家人」的歡呼下,光榮退場!



KNOW MORE:
美國棒球名人堂:http://www.baseballhalloffame.org/
台灣棒球名人堂:http://www.halloffame.com.tw/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