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1-14

融合隨性與極致的創作者,何佳興



( 2014.11.18 @TOKYO 文/Show.D 攝/溫佳卿
 Photo Credit台灣設計師週《設計‧AROUND》 )

第十一屆台灣出版設計大獎「金蝶獎」公布得獎名單,從582本報名的書籍之中,由何佳興所設計、獨立出版社南方家園所出版的《1980年代的愛情》拿下金獎!


這個消息透過facebook傳遞到海的這一端,我在日本東京的電腦前不禁振臂歡呼,就像中華棒球隊打敗宿敵韓國隊一樣興奮,不過我想像這個淡定的男人,應該只會露出驚訝的表情3秒鐘,然後轉過身開心地找瓶酒卻不是為了慶祝。

何佳興,就是這樣一位融合隨性與極致的創作者,真正的藝術設計師。






以玻璃的折射為發想,以銀色線條來表現。書封原本想要的是黑色,結果缺貨就換了紫色,沒想到意外地好看(笑)

雖然我們認識許久,但當準備起採訪前的功課時,我才發現對於何佳興其實一無所知。

那一天,他談起求學的經歷,高中學的是廣告設計,大學因為分數不夠只考上書法篆刻;畢業之後在誠品磨練了基本功,雄心壯志希望可以將藝術帶進商業之中,卻碰得一鼻子灰。何佳興形容自己的創作之路,有許多機緣與不期而遇,而他就是順著人生導引的方向走去,經歷創作與設計的拉扯、自我定位的質疑之後,「才瞭解原來同一套法則是不能放在全部的事情之上,不斷溝通並且相互理解,才會創造出最佳的成果。」

這也是何佳興一直以來的創作理念,持續在東方文化的基底中,不斷探索設計創作的各種可能。
何佳興說,影響他創作的轉捩點,是幾年前在新樂園藝術空間,由文建會(現在的文化部)邀請了2~3位國外知名的策展人參觀藝文空間,新樂園的藝術家們各有5分鐘簡介自己的創作理念。簡報的當下氣氛非常冷、也沒有太多的互動,直到最後,其中一位策展人對著簡報的藝術家們這麼說:我以為我會看到台灣更多不一樣的活力,結果幾乎都是我在我家對面就可以看見的東西!

「不論設計或是藝術,如果都跟那邊幾乎一樣,那不如就給那邊做吧!我們做得再美、再特別,最終也只是復刻版。」何佳興說,想要做出「與眾不同」除了不斷吸收新知,必須從自身文化的脈絡中去尋找根源。






因此在他所學習的篆刻之中,運用著繁體字的結構,佐以書法的運行和氣場,就像是他設計《江上的母親》的封面概念,當線條畫到此處不是就結束了,「氣」會延續著存在感,可以想像線條一直在累積,江水越來越多、越來越急促之感。

或是提起他與音樂人陳明章老師的跨界合作,就像是一個藝術的盛會,從陳明章的音樂裡,何佳興用他的書法字蓋出一間廟。不是直接的移植而是透過他的解讀與轉化,呈現在平面上的視覺,「透過這次的合作,我才真正瞭解音樂與土地的關係。」

他說,陳明章老師花了十餘年的時間,從北管、南管、月琴到原住民的音樂,因為這些背景故事的述說,作為一名藝術家感受到的巨大脈絡,篩選後放入設計之中。


在他一字一句吐出一種被稱為「隨遇而安」的平靜感,我想著究竟需要花多大的力氣去嘗試、經歷成功、經歷失敗,以及無可避免的妥協,才能得到何佳興現在的平衡感。但無論刮大風或起大浪,順勢而為,就是何佳興了。




2014金蝶獎金獎作品

--
後記:

(最喜歡寫買菜送蔥的後記了,哈哈哈)

寫自己認識的人,感覺還是有一點兒微妙。說起來好像認識,但仔細想想卻又好似一無所知。

算起來,認識佳興已經超過5年,從我還沒有踏進設計圈、還不懂什麼設計原理與製程的時候(雖然現在也沒有比較懂)隱約就覺得這人感覺和一般人不太一樣,職稱是設計,可是氣質卻很像藝術家。

聊了一個下午的天,從正午狂冒汗到傍晚天色漸暗徐風吹來微涼,佳興把從學生時代的作品,一直到這幾年在藝術與商業間拉扯的作品,一個一個、把背後的故事都說給我聽。曾經我有一度也覺得「商業」與「藝術/設計」之間不可能有所謂的平衡,最終都要有一方讓步,而讓步的總是藝術/設計。

這幾年,年歲增長、見過的世面也多了,我總告訴自己:過程怎麼樣不重要,也許要低聲下氣、也許要阿諛奉承,anyway最後達成我想要的目標就是好的。對佳興來說,或許也是這樣也不一定。藝術家性格的他卻能接下一個又一個商業案,開玩笑地回我:不然怎麼辦,我也是要生活、也是有老婆小孩要養的嘛(笑)

真正的佳興,其實是當商業案只想要10%的藝術/設計之時,他就會想辦法去提高到30%,一來一往之間的溝通,不斷地不斷地將自己的想法與對方的想法相結合。

說起來就是這樣吧,我們總是需要在現實中偷渡一點理想,務實的浪漫主義者:)
--
本文提供給香港明報副刊
完整專訪收錄於台灣設計師週專書《設計‧AROUND》,2013木馬出版。


1 則留言:

  1. 你好我叫Jessie,請問如何聯絡道何佳興設計師本人呢??有興趣想合作,是否可以回覆信箱jessie@timingevent.com.tw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