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7-07

從現在開始的設計 ANYTOKYO探索生活的新藍圖


( 2014.11.09 @TOKYO 文/Show.D 圖/Show.D )

「Anything for anyone.」這句話可作為2014東京設計師週會外展《ANYTOKYO》最完整的詮釋。環顧我們所生存的環境四周,不論是建築物、室內空間、傢俱、產品、服裝,甚至是定期都要去修剪整理的髮型,我們的生活之中充滿的都是經過設計而達成量產的結果,所以ANYTOKYO說,設計與靈感創造出我們生活的輪廓。


為了「誰」而製作、為了什麼「原因」而生的創意,ANYTOKYO將這些創作者的想法忠實呈現,並且希望所有使用者一同去思考:

未來生活的藍圖是不是都藏在這些細節裡呢?





第二年策劃展出的ANYTOKYO 2014年最大的話題,是將展覽場地搬離一級精華區的青山、六本木一帶,選擇了文化遺產「增上寺(光摂殿)」展出。冒著諸多風險的大膽選擇,不僅會面臨來場觀眾可能因為地點不便安排設計行程而放棄,也需要面對在古蹟當中施工的高難度。

不過,就像是ANYTOKYO 2014的主題「Design and Idea: Next Field」一樣,不單單是創作新品的未來性,也要勇於突破現在的舒適圈,前往下一個新的未知領域。




在增上寺沈穩的黑門上,以不傷害這個文化古蹟為最高原則,ANYTOKYO運用螢光綠的結構框出外輪廓,從入口到展場這段不算短的路途,更是充分地以地貼跟燈光製造出令人期待的心情。

相信懂印刷的人一眼一定就能辨識出,ANYTOKYO 2014主視覺色系的螢光綠與螢光橘都是費工又花錢的特殊色,從宣傳物一直到場外的全系列使用,真的會由衷佩服策展團隊提出「New Field」不止是口號,更是實際的體現。




ANYTOKYO 2014邀請展出的領域包含傢俱、照明、產品,同時還展出裝置、科技與聲音結構的20個作品。其中不乏許多跨領域限制的合作,像是設計師田子學與16 Lab、Fashion Entertainments與TAKT PROJECT合力展出。歸納ANYTOKYO 2014展出的作品,「科技結合」是一個很重要的重點,透過設計師對於使用者生活的細膩觀察,結合現有科技技術的力量,提出適合下一個世紀、可能被廣泛使用的實驗產品。



Dentaku 《Ototo》

可別誤以為ANYTOKYO讓科技與設計的結合專美於前,光是Vitra & Artek以棋盤展台為舞台的新品展出,讓人都有立刻想要下訂單買走的衝動。荷蘭三人女子設計團隊De Intuïtiefabriek運用女性纖細的感性特長,發揮在材質運用、工藝技術與設計之上,呈現出非常獨特而且令人目不轉睛的荷式風格。



Vitra & Artek

 De Intuïtiefabriek 
村越淳作品《bloom》運用「線」纖細脆弱的印象,與富山的年輕口吹玻璃師傅共同創造,可以盛裝水果或植物的器具



村越淳作品《bloom》
福嶋賢二 Mirror table,像鏡子一樣的木製桌子,透過銅鏡特殊途裝讓桌面呈現金屬般的反射,但仔細瞧卻是木頭細緻的紋路。
以色列設計師Ami Drach and Dov Ganchrow作品MAN MADE,是以史前石器工具為原型,以設計解決不易抓握等使用上問題,讓這些比近代史還長壽的器具有了新生的姿態。

《Ballon Chair》就像坐在漂浮的氣球之上,在展場左搖右擺

承襲DESIGN TIDE的鋒芒,ANYTOKYO還是有幾分過去的氛圍,依舊是具備水準、東京設計師週期間不可錯過的會外展。但挾帶著名氣的同時,也是與過去無止盡的比較,在這一點ANYTOKYO在各方面都有所突破,無論是場地選擇的突破,以國際上知名的設計組合創作出不落俗套的話題,並且更加專注在材質、表現手法與思考上的挑戰,都能回到ANYTOKYO這個由東京向世界發散的設計活動,最為重要的中心宗旨:

Anything for anyone.



--
採訪後記:

其實這是去年11月的報導……(羞愧)

10月的東京真的是設計之秋,每天排上一個設計行程都嫌不夠,走在大街上都可以與有名的大設計師們擦肩而過,我在SHOWCASE顧展期間也遇到了西班牙鬼才設計師之稱的Jaime Hyaon,本人好親切好可愛啊,少女心大爆發拜託一起拍照被搭了肩在內心灑花,哈哈!

咳,回歸正題,東京設計師週期間真正厲害的都不在東京設計師週的展場裡,像ANY TOKYO、SHOWCASE在DESIGN TIDE結束後,再依照各自的期待與理想創作了新的展演方式,讓這個城市的設計舞台又多出了不同的論述與風格,全部拼湊起來就是我們所傾慕的「東京」這個城市

雖然當時的評論是ANY TOKYO還是有DESIGN TIDE的影子,不過現在回過頭來想想,有影子也不是什麼不好的事,不是所有的事都應該要打掉重練才是創新,從既有的概念之上進化,也是帶有著傳承意義的新開始。

我也很期待,接下來的台灣也將會有越來越多這樣以小群體但聚焦的設計活動,也在台灣設計師週展開,我們最大的優勢不就是在於我們的自由發聲嗎!Get Up, my friends!





--
本文同步刊載於MOT / TIMES
MOT / TIMES編輯版
Show.D @MOT/TIMES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